设计为什么要关注“事物的运作”
昨天在朋友圈里看到一张图,是乔布斯对与设计的评价。其实这句话以前听过,但在自己做了8年商业顾问后,感触更深刻了。
是的,设计远远不是绘制表皮,而是说,要去关注事情是如何运作的,这样我们才能找到设计的起点,也就是为什么而设计。或者说,设计是一个价值交换模型的规则规划,也只有这么理解,我们才能找到设计的目标和起点。
这么说有点抽象,让我举个例子。
这几天在一个客户这里探讨一个系统的桌面该如何搭建,如何设计新的风格,但在开始之前,我们其实并没有做方向上的讨论,而是花费很多时间去探讨,一个桌面,对于用户来说,它到底是什么?它为什么而存在?我们如何用一个简单的模型把这件事能清晰的描述?
这些讨论是至关重要的,因为桌面的价值运作的定位,是我们设计如何展现,如何发力的起点。只有把这些事情搞清楚,我们才知道设计应该如何做,我们要提供什么价值。
不然的话,我们的产品会成为用“胶水粘合创意的缝合怪”。
我称为这样的设计叫做佛兰肯斯坦式的产品理念 – 这样的产品往往会变得臃肿,因不断缝合变得效率越来越低,更谈不上优雅和魅力。
那么相对好的例子,就是任天堂刚刚发布的《王国之泪》,它通过简单的原则,让用户可以近乎无限的创造,那么这个设计体系就是聪明的,你能发现无限创意的背后,是有限相关稳定的规则。
好产品总是一个严谨逻辑结构的“分型展现”,即简单又丰富。
所以洞察一件事物如何运作,是优雅产品设计的基础,如果我们不能做到这一点,那往往就会沉迷于自我的视角,变成了“特效”生产机器,不断的堆叠效果,仿佛效果多了就是好设计,功能多了就是好设计,这是大错特错的。
就好像真正的歌手是能把音乐用自己的方式表达到位的歌手,而不是飙高音的歌手。
我们现在更需要关注“为什么”
不仅仅是设计师,更重要的,每一个在创造的人,都可以更加的关注事物的运作方式,而不仅仅是在自己的专业方法里,变成一个方法囚徒,禁锢了可能性。
因为AI的到来,我们每个人可以做的更多了。
我最近参加了很多大模型项目的KICKOFF,一般都是开放讨论,都会有很多技术能力的展现,也会有很多发散型创意,非常的深刻,也很动人,但有一种信息却有些缺乏,即如何理解在当下的市场模型下,我们应该用什么原则选择我们大模型产品的演进路线。
这很重要,因为关键决策,需要决策的尺子。没有尺子,我们似乎做什么都是对的,而当做什么都是对的时候,那就说明我们没有提出正确问题。
而当未来新技术赋予我们越来越多能力的时候,对我们来说是一种解放,但这种解放对于我们的要求是:思考为什么,思考事物是如何运作的,我该如何创造产品带来更多价值。
所以关注为什么,是我们每个人功课。
万物运作即是美
我大概是在5年前写完自己第一个会员体系设计的策略,这里面包含了很多游戏设计的方法,也包含了商业模式设计,更包含了用户体验的服务设计。
当这么多东西矫揉在一起的时候,就需要清晰的主干逻辑将其梳理清楚,而当我找到合心主干的时候,真切的体会到了一种规则创造的美感。
差一点,好用户就没办法获得奖励,就会被钻空子,从而没有鼓励善良的行为,会员体系的商业模式就转不起来,好用户就会流失。
而一个好的策略,总会让这个生态充满互相的善意。一个善意满满的产品,当然就会优雅和有温度。
所以我们不能认为的把所谓的设计之美狭隘化,创造一个产品的外形感受是美,而设计一个规则也是美。
一个能运转起来的模型事物,是更深刻的一种创造,就好像“天不言自高”。
当然,这种美可能更深刻,需要理解它的人才会感受,但一旦感受,就会体会到那种深沉的力量,这是我觉得产品设计和商业模式设计里最动人的地方。
所以我个人觉得那些构建独特商业模式的人,也是一种美的创造者,只是不容易被看到,而是要深刻理解,才能体会起精妙。
但我之所以写这个部分,就是想分享给每一个想创造好产品的人,产品的优雅和美,并不需要分太多层级,理解为一个表层,其实是一个整体。
综上,如下总结:
a.每一个创造者应当走出自己的视角,去关注一个事物如何运作。
b.了解为什么,是AI时代更重要的思考方式
c.规则和表象,都是一个整体的美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