设计师的能力建设:思考能力

今天来聊聊设计师的思考能力。我个人认为,思考能力其实是非常宝贵的。很多时候,人们不太愿意劳神费力的“思考”,更愿意享受简单的生活。例如刷抖音、看视频等“无脑”休闲。我也不例外,很多时候拿起手机,就想看看视频,不愿意去阅读文字类内容。

在工作中,或许我们会碰到以下问题:

有些工作多年的设计师会止步不前,产出明显不符合当下趋势的设计;

有些设计方案会频繁修改,始终确定不下来;

有些看似简单合理的设计工作,却被搞得乱七八糟,没有任何的结果;

有些兢兢业业的设计师,却无法获得领导或者同事的认可;

这时,我们要在繁忙的工作中抽时间停下来,做一下思考和复盘。

#01 为什么设计师不愿意思考?

每个人都有自己的思考,只是有些时候不愿思考。我认为主要有以下几个原因:

1、个人定位错误

B端业务脱离了设计师的生活场景,设计师很难有代入感。日常工作中,主要依靠产品经理的输入。而视觉出身的设计师通常比较感性,不太愿意去了解复杂的业务场景,不想参加需求评审。对于需求内容,设计师容易全盘接受,甘愿只做一名“真正”的设计师。

设计师不愿意被称为“美工”,但是现实中,一些B端设计师就是“美工”的角色。产品经理给了原型方案,设计师按照设计规范润色一下,完成页面搭建就可以了。当你问他为什么这么设计时,要么说“原型就是这样的”,要么说“为了好看”,就是没有自己的思考。

另外新人设计师缺乏思考,就容易盲从。当年我在设计实习时,就是如此。一方面个人的设计能力比较弱,另一方面缺乏思考,找不到破解途径。更多的是依靠其他人的输入,加上缺少自信,更容易听信别人的想法。当时做了一些事情,但似乎又没做什么,导致个人的成长非常缓慢,甚至会形成恶性循环,给自己也造成了很大的精神压力。

久而久之,设计师的存在感就会越来越弱,也会对个人信心造成比较严重的伤害。

2、成就感低

B端产品的页面设计很多都是流程、数据,设计师主要跟表格,表单打交道。做来做去,没什么新鲜东西。时间长了,设计师容易失去工作热情。特别是企业内部的B端中后台管理系统,用户量不大,各方面的关注度不高,用户体验似乎可有可无,设计师就会产生思考惰性,“就这样吧~”成为了主流的想法。

另外设计师如果只关注交互和视觉、受限在设计规范的框架中,设计方案就会流于形式。而产品经理基于业务需求出发,设计方案也很容易被推翻,一遍遍改稿成为家常便饭。如果产品经理还懂点交互,那么在他眼中,设计师对产品就没有多大的帮助,顶多只是帮忙把原型图画的规整了一点。

3、团队氛围差

很多B端产品对设计工作不够重视,不会专门设置设计团队,所以设计师的地位并不高,加之设计流程不规范,产品经理有时会直接扔一个原型方案过来,让设计师照图做设计,连个基本的设计输入也没有。有些产品经理的配合意愿差,设计师主动沟通时,还会遭到奚落或者刁难。

经验不足的设计师碰到这种情况,一时难以找不到解决方法,就容易自我封闭,索性就放弃努力,完全遵照原型执行。毕竟“原型即需求,需求是产品经理的职责,我是遵照需求设计的,完全没问题”。一旦有问题,设计师也有借口搪塞过去。

4、经验主义作祟

经验很重要,可以让设计师从容地面对各种需求。不过有时候经验主义会让设计师想当然地去理解需求,导致设计师犯错。每一个需求看似相同,但是深究下来,用户和场景可能已经发生了变化,原有的设计形式不再适用了。

竞品分析可以帮助我们获得别人的设计经验,不过这种设计经验也不一定牢靠。竞品虽然是相关性较强的产品,但是产品的定位、市场状况、用户和场景还是有所差别的,所以完全照搬竞品也并不是最优的选择。

当我们研究竞品时,最重要的是剖析竞品为什么会这么设计,而不是只看竞品是怎么设计的。

#02 设计师该如思考呢?

思考的方法有很多。孔夫子曾说过“学而不思则罔,思而不学则怠”。把思考和学习的辩证关系说得很透彻了。

1、思考的深度

“学而不思则罔”,意思是说只学习不思考,就不会很深刻地理解知识的内涵。

当我们接到需求时,产品经理有时候会直接指定一个竞品,建议设计师直接照搬设计内容。对于设计师而言,这样做设计肯定比较简单。但是对于设计师的成长没有太大意义。设计师应该深入思考,理解产品背后的设计原因。这样才能将别人的经验为自己所用。

另外当我们接到需求时,不要立马动手开始画图,应该先要了解需求的目标、需求的用户场景,对需求进行一番梳理,并与产品经理沟通,消除其中的疑问点后,再着手开始设计。

通过不断地深入思考,设计师就能够积累出自己的设计方法论,也可以帮助设计师快速成长。

2、思考的广度

其实狭义的用户体验设计领域并不宽,应该说是比较窄的。设计师局限在自己的专业领域,很难获得持续的成长。而在工作流程上,设计师的需求来自产品经理,如果只依赖产品经理的输入,设计师在工作上必然会非常被动。

设计师想要获得足够的话语权,必须要提高思考的广度。

1)站在用户角度思考

设计师成长初期,注意力更多的是做好产品需求,完成设计方案。这个阶段最大的问题就是“重设计、轻业务”。设计的出发点局限在设计本身,“视觉只追求好看,交互只关注控件或者操作逻辑”。

我刚入行时就是这样,来了需求就做,不会问需求的价值,不去思考用户关注什么,用户场景是什么,主要就是为了完成设计任务。工作精力只是停留在与产品开发讨论控件形式,操作方式、操作流程点击次数等。

实际上设计师应该要了解用户场景,并代入其中,才能真正的发现用户痛点,才能做出更好的解决方案。

2)站在产品角度思考

界面设计是为产品服务的,必然也要满足产品的目标。设计方案只是片面地为用户体验服务也是不可取的。在一些B端产品中,用户体验并不是最重要的核心竞争力,所以用户体验需要服从整个产品的规划,在特定场景下就是要与产品相互妥协,逐级迭代,不能只追求极致的用户体验。

另一方面设计师还要深入了解业务,从设计角度帮助业务提升。比如某个业务场景下,需要给用户提供一些数据指标,为下一步操作提供依据。产品经理或许只是给出一张数据表格。

而设计师则要思考如何进行有效的信息传递,让用户清晰地理解数据逻辑。最终给出的答案可能是,在数据表格基础上,利用数据可视化方式展示数据之间的对比关系,便于用户做出判断。

3)站在设计师角度思考

很多时候界面设计比较主观,每个用户的喜好、感受可能会大相径庭。所以设计师抱怨最多的就是“没有话语权”。领导今天要绿色、明天要红色,仿佛设计永远在变动。最终千辛万苦确定下来的方案,领导一句话可能又要调整。这对设计师而言,绝对是沉重的打击。

设计师除了完成设计方案,还要思考如何将一个“主观”的设计方案,“客观”地表达出来,要让相关人员知晓设计的思考过程,让设计方案变得有理有据,并影响相关人员,获得最终的认可。

一旦设计师思考总结,形成了适合自己的方法后,设计师或许就自然而然地拥有了“话语权”。

总结

设计师的成长应该是个老生常谈的话题,思考能力是必不可少的能力之一。“思而不学则怠”。有些设计师或许并不是不思考,而是深陷困境,找不到出路。思考过后,还需要去学习提升,去主动与他人沟通,寻找解决方案。或许这样才能打通自己的成长之路。

本文来自网络,不代表设计泡一泡立场,转载请注明出处。https://www.sjpyp.com/3170.html

发表评论

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。 必填项已用*标注

返回顶部